学生问:老师,近期门诊带状疱疹患者颇多,首诊时应从哪些方面把握病机? 林师答:带状疱疹虽为皮肤疾患,然需首辨阴阳,察其气血。
发病初起,多有发热、头痛、恶寒等表证,此属太阳经证;
若见口苦、咽干、心烦喜呕,则为少阳经证;
若疱疹鲜红、灼热疼痛、大便干结,又属阳明热盛。 病机方面,多因情志内伤,肝气郁结,久而化火,或脾失健运,湿浊内生,湿热搏结,外感毒邪而发。
切记问诊时需详辨寒热、汗出、二便、情绪及疼痛性质,方能把握病机根本。 学生问:您多次强调六经辨证在带状疱疹中的应用,能否详解其要? 林师答:六经辨证实为诊治此病之利器。
太阳证者,可见发热、恶寒、头痛、项背强痛,宜用桂枝加葛根汤解表散邪。 我曾治一女性,50岁,右腰腹水疱伴发热(T38.2℃)、头痛、颈背痛、头汗出、欲呕,即处桂枝加葛根汤一剂,当晚热退症减。 少阳证者,见口苦、咽干、心烦、胸胁苦满,宜小柴胡汤和解少阳。 若三阳合病或太阳病不解转入阳明,见湿热相合之象,则可用茵陈蒿汤清利湿热;
甚或下焦蓄血、瘀热互结,少腹疼痛,大便难,则需桃核承气汤攻之。 虚人常见太阴症候,如脾虚便溏,可用理中;
阳虚肢冷则在少阴,必用四逆汤;
厥阴血寒则用当归四逆汤甚或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。 学生问:您临床常用瓜蒌红花甘草汤治疗此病,此方有何深意? 林师答:瓜蒌红花甘草汤(瓜蒌、红花、甘草)乃黄古潭氏治胁痛方(见《医旨绪余》)
我常与芍药甘草汤合方,酸甘缓急,润燥散结,活血止痛,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,收效甚速。 方中全瓜蒌,《神农本草经》谓其“主胸痹,悦泽人面”,能宽胸散结,清热涤痰;
红花活血化瘀,通经止痛;
甘草缓急止痛,调和诸药。 合芍药甘草汤(白芍、甘草)则酸甘化阴,柔筋止痛,仲景原用以治“脚挛急”,称其“其脚即伸”,故又名去杖汤,盛赞其功。 我曾治一男性,47岁,起病5天,右臀至大腿外侧大片水疱,疼痛剧烈。
即予芍药甘草汤合瓜红草方加味:瓜蒌60g、红花10g、甘草20g、白芍60g,全虫7g、蜈蚣2条等,两剂痛减,水疱渐干,数剂而愈。
此方之用,贵在辨证。
临床常随证加减:
夹湿加苍术、茯苓;
热甚加板蓝根;湿热加茵陈;
寒湿加藿香正气散;
阳虚寒加附子、干姜;
阴虚热合一贯煎;
头部加白芷、川芎、蔓荆子;
上肢加姜黄;下肢加牛膝;
痛甚加全虫、蜈蚣。 学生问:外用药物在带状疱疹治疗中如何选择? 林师答:外治之法,亦需辨证选用。
我喜用二味拔毒散(出自《医宗金鉴》):
白矾、雄黄各等分,研细,凉水调匀,一日数次。 白矾燥湿解毒,雄黄杀百虫毒,避百邪,二药合用具良好解毒止痛之效。 亦可用密陀僧研极细,香油调敷,加少许冰片。
密陀僧收敛杀虫,对天疱疹有特效。 宋柏杉老师则有验方:雄黄二十五克,加大蜈蚣两条,捣碎装瓶,矿泉水调,棉签涂擦患处。雄黄“杀百虫毒”,蜈蚣“主啖诸蛇虫鱼毒”,二者相伍,解毒之力尤宏。 学生问:疱疹后期或后遗神经痛阶段,辨证施治有何不同? 林师答:后期及后遗神经痛阶段,病机已变,需据证转方。
此期热毒渐退,正气多虚,或气滞血瘀,或津血亏虚。 若见血瘀阻滞,症见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,舌质黯,苔白,脉弦细,宜活血化瘀,通络止痛,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。 若汗出津伤,营卫不和,见疱疹处皮肤瘙痒,汗出多,汗出即痒,微怕冷等,可考虑桂枝类方如桂枝加附子龙骨牡蛎汤加减。 曾治一56岁女性,带状疱疹后3月遗留皮肤瘙痒,汗出即痒,伴口腔溃疡、微怕冷、胃胀反酸,即用桂枝加附子龙骨牡蛎汤合四君子汤加减,七剂而痒显减。 若津液虚,中焦脾胃气虚,见胃胀、食管反流、反酸、矢气等,则需兼顾健胃生津液,合四君子汤健脾祛湿,健运中焦。 学生问:对于带状疱疹的治疗,您有何总体心得与告诫? 林师答:治疗此病,我有几点体会:
一是早期介入。
中医早期介入治疗,可取得较好效果,减少后遗神经痛发生。
二是首辨阴阳表里。
谨记“阴阳者,天地之道也”,万病不离其宗。
三是重视六经辨证,勿为局部疱疹所惑,而忽视全身证候。
四是内服外治结合,双管齐下,提高疗效。
五是注意固护津液与脾胃。
津血同源,脾胃为后天之本,乃愈病之基。
六是方证对应,知方善用。
小柴胡汤、四逆散、麻黄附子细辛汤、真武汤、芍药甘草汤、桂枝茯苓丸、黄芪桂枝五物汤、瓜蒌红花汤、柴胡桂枝干姜汤、当归芍药散、升麻鳖甲汤等,均有其适用之证。 临证,需多问、多思、多践,细心体察,方能在传承中扎根,在临床中成长。
医者,意也,贵在变通,切勿墨守成规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